引入AI员工,东区街道政务服务秒变“智慧管家”| 数字赋能“百千万工程”
发布时间:2025-05-09 来源:中山+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当AI大模型遇上政务服务,会产生怎样的变革?东区街道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号召,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结合到政务服务中,通过“模型+算力+数据+场景”的智能组合拳,构建起从咨询到办理的全天候、高效率AI政务服务模式,让政务服务秒变“贴心管家”,让市民群众享受到更高效、便捷、智能的服务。

AI员工上岗,服务效率与温度并存

5月8日上午9时,东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宽敞的服务大厅内人流不息,导办咨询台前的群众络绎不绝。

记者在现场看到,31号窗口前标示着“东区政务AI员工”的提示牌。家住东区竹苑小区的何小姐坐在电脑屏幕前与AI员工对话:“身份证到期了需要换证,请问需要提交哪些材料?”只见她在聊天对话框中输入咨询的问题后,AI员工几秒钟就推送出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和咨询电话的信息。

市民正使用“东区政务AI员工”咨询。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以前需要自己上网四处找资料,找的还未必符合要求,现在有了AI员工,只要提问,它就会直接告诉我所需资料和办理方式,而且24小时在线,太方便了。”何小姐说道,她多次为家人办理居住证或退休手续等,切身体会到了东区政务服务的优化提升。

据了解,这位AI员工是首位在中山镇街上岗的“政务服务AI员工”,其前身是“智慧客服小D”,去年4月开发以来已多次迭代升级。“我们利用网络资源与企业合作,在百度强大底座能力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一年费用只需几百元。”东区街道办事处信息小组组长林家敏介绍道,与普通云端AI服务不同,AI员工搭载了基于Dify智能系统本地化部署的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了市场监管、社保、医保等12个部门,实时更新800余项高频事项。依托DeepSeek模型的深度思考功能,它的响应速度平均时间为0.8秒,能将复杂政策文件轻松化解为通俗办事指南。无论是企业政策兑现与奖项申报,还是群众办事流程与材料准备问题,它都能提供清晰解答,真正将AI技术服务到群众端。

首位在中山镇街上岗的“政务服务AI员工”。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身份证、居住证业务是东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高频事项,日均办理量超240人次。群众只需通过手机搜索“东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或直接扫码即可咨询“智慧客服小D”。

在林家敏看来,AI员工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入了最新AI技术;二是拥有本地的自主知识库;三是以广东省政务服务网专业权威数据作支撑。AI员工使用本地化数据后,提供的答案和普通员工的回答基本一致。而且,AI能通过分析高频问题,推动流程简化,咨询量较大的相关业务,可以促使部门实现“材料瘦身”与跨部门“流程再造”,让政务服务从碎片化解答走向系统优化。

东区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李亮透露,AI员工自今年3月上岗以来,日均处理咨询30余件次,已回答群众咨询2000多条,其中超九成的问题基本可在线上解决,有效突破了传统政务服务的时间空间限制,极大提高了业务办理的精准度。

市民在东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数智化革新,引领服务窗口智能化转型

作为全市最早实现手机预约的服务中心之一,东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不断完善本地数据库,革新窗口数智化服务模式,推出了手机预约与“视频办”双轨并行服务,通过科技智慧精准匹配各类服务资源,提供深度咨询和在线辅导,打造“随时咨询、迅速办理”的高效服务体验。

东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自助服务区。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我们通过视频、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互动方式,引导市民在线完成各类业务的办理,截至目前,已成功办理各类事项共计105项。”林家敏介绍道。

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量,东区街道同时开发了大数据可视化大屏,通过实时分析数据,实现对政务服务全过程的监控与量化评估。

东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内的大数据可视化大屏通过实时分析数据,实现对政务服务全过程的监控与量化评估。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记者在二楼看到了这块大数据可视化屏幕,它实时对接大厅叫号系统,动态显示窗口等候与在办业务的实时信息,不仅能让群众清晰掌握等候情况,也促使工作人员根据数据反馈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林家敏介绍道:“智慧大屏投入使用初期,曾检测到五六项的业务平均办理时长超过25分钟,经过分析与人员调整,这一现象目前已经完全消除。”据统计,该系统至今已处理并分析超过10万条政务服务数据,业务部门已对20多项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调整,大幅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间接优化了群众的服务体验。

东区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李亮表示,东区街道将持续深化“AI+政务服务”“AI+民生服务”等应用场景,将AI与政务服务的融合从“能问答”,迈向“能分析”“能建议”,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群众,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编辑 汪佳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浩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