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履职丨加快深中一体化融合与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市政协委员支招→
发布时间:2024-05-27 来源:中山+

深中通道的一桥飞架,为中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条横跨珠江口的超级工程,不仅将深圳与中山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更为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开启了全新篇章。在这一背景下,市政协委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深中一体化融合、推进中山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助推养老服务水平提质增效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市政协委员阮建周:
降低深中通道通行费
助力深中交通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启动吸引了一批乡亲回乡投资创业,市政协委员、中山市腾辉灯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建周就是其中一位。当时的他放弃了在香港风生水起的生意,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中山投资创业。

市政协委员阮建周。通讯员供图

这些年,阮建周不仅在餐饮、灯饰、地产、金融等多个行业取得了成就,更积极履行委员责任,参加港澳台侨委专题调研、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十项民生实事、重点提案监督等各项履职活动,为香港、中山各方面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面对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的重大历史机遇,阮建周深有感触。他认为,深中通道的建成将极大地提升中山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这座城市与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政策调整降低通行费,不仅可以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交通成本,提高两地间的通行效率,更能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者,特别是香港的企业家们,将目光投向中山这片热土。

因此,阮建周在经过深入调研后,积极附议了《关于争取降低深中通道车辆通行费的建议》。该《建议》旨在通过政策调整,减少两地间的交通负担,使深中通道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动脉。同时,他还附议了《关于抢抓深中通道通车机遇,积极推进中山高质量招商引资的建议》,强调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主动出击,吸引全球投资者目光。

在谈及人才吸引时,阮建周亦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山应加快推进“美丽中山”建设,通过优化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宜商、宜创的优质生活圈。这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更能够吸引深圳前海及全球的高端人才聚集于此,共同助力中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此外,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也可以积极为中山作宣传,让更多人看到中山的发展潜力,选择回乡投资兴业。

“我也相信,在深中通道通车和通行费降低的双重利好下,中山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阮建周说。

市政协委员钟海燕:
聚焦市民关切共享发展红利
推动养老服务水平提质增效

随着深中通道的即将建成,中山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然而,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如何高质量服务老年群体,确保他们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亦成为市民关切的热点话题。

在政协中山市委会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中山市台湾同胞台湾亲属联谊会副会长钟海燕就聚焦这一热点,带来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的建议》。她认为,当前中山市的基本养老服务存在一些不足,如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缓慢、镇街之间服务发展不平衡等,制约了养老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市政协委员钟海燕。通讯员供图

为此,她建议,要加快扩大和优化老年助餐服务的供给,并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确保老年人能够便捷地享受到营养均衡的餐食。此外,她还倡导扩大免费体检、疫苗接种等健康管理服务的覆盖范围,推动实现老年人免费接种疫苗、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等服务的全面普及。

“事实上,去年我们在专项监督的时候,就发现中山市家庭病床的需求远超过现有的供给能力。中山市的家庭病床数目为299张,但是中山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30多万人。”因此,钟海燕还提议加强相关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政府补助与市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而减轻家庭和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提升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近些年,钟海燕还抓住群众比较关心的老年人消费维权问题,以及广大市民关心的中山市标志性街道——孙文西路步行街的业态及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问题,提出《关于关爱老年人,保护老年消费者权益的建议》《关于优化步行街及周边老街区业态的建议提案》等具有广泛性、可行性的建议,并持续跟踪这些提案的具体进度。

“身为市政协委员,我也将持续关注养老服务等民生问题的改善情况,并致力于推动相关建议的落地实施,让更广泛的老年群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钟海燕说。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