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3文艺精品 | 马书:为中国琴事增一薪之焰
发布时间:2024-02-04 来源:中山+

在中山定居多年的学者马书,长期致力于中国人文家具的美学研究与实践。他继承古人的木作手法,发展出新的设计要素和方式,其创作的人文家具作品常年陈设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马书。受访者供图

马书亦爱古琴。他认为,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历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乃至静心悟道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绝世名琴如唐代“大圣遗音”“九霄环佩”、宋代“松石涧意”等均被誉为传世珍宝,但承载它们的琴桌,却寥若晨星,鲜有存世。

每每轻抚古琴,马书难免萌发研制一批琴桌的想法。经过多年潜心积累,2023年4月,马书发布新书《何以载琴:中国古琴操缦空间构置》,并研制琴桌24式,独树一帜,引人入胜。

操缦,意指操弄琴弦,“操缦空间”即古琴与所承载它的几、案、桌、台等共同构成的弹琴、赏琴空间。马书在《何以载琴》中写道:“琴当以琴桌承之,敏指驰鹜之间,几案桌台可以定其操缦形态。但有石上之闲,膝上之便,绝非载琴之常备,常备者,无非几案桌台,可以端然坐思,与臂膀相适;可以平视相叙,能仰俯自如。”

马书此次研制的二十四式琴桌,以唐宋元明家具风格为底本,辅以当代文化思想和审美,新古交织,寄附于形。静心品赏,或形制简约,通体素雅,古意盎然;或结构紧密,层次分明,典雅大气,桩桩件件都属上乘之作。

马书研制的琴桌。受访者供图

马书谦称自己“忝为中国琴事增一薪之焰”,以慰琴人。言及古琴,意喻当下,《何以载琴》无疑为中山当代文化繁荣及家具产业转型探索了一条可行路径。接下来,如何更好地打通产业与文化之间的藩篱,以学术、艺术带动产业发展,将是更多学者、艺术家和企业家的新命题。

【人物简介】

马书,1980年生,河南平舆人,中国人文历史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古琴文化、中国古代家具文化、中国古代建筑之门窗槅扇文化、中国北朝至隋唐时期图象思想、中国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字思想等研究领域,著有《明清制造》《明清意象》《坐观》《文心飞渡》《斩钉截铁:唐宋元明家具风格的镔铁意象》《开轩:中国古代建筑门窗槅扇文化研究》《何以载琴:中国古琴操缦空间构置》等作品。


编辑 汪佳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