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教授刘椿:变刚性管理为柔性治理 推动深中社会治理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30 来源:中山+

近日,中山市委组织部举办第六期“向深圳学习”专题线上培训班,深圳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教授刘椿以“深圳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为题,分别从更新国家治理的基本观念、丰富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把握国家治理的战略要点、解决国家治理的协调匹配、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等维度,结合深圳社会治理创新方法,讲授如何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倡导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教授刘椿。

课后,刘椿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深中两市协同推进基层治理、构建深中联合矛盾调解机制、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等问题提出建议。

可依托中山人浓厚家乡观念建立治理网络

中山日报从常住人口到经济发展水平,从政策空间、资源格局到社会治理水平等,深中两市都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如何在这样的差异条件下推进两市社会治理协同发展?

刘椿:在社会治理方面,不同城市都面临共性问题,就是如何变管理为治理,变刚性的管理为柔性的治理,变政府管理为官民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是政府、社会通过法治、市场以及自治的组织形式融合协同,从而避免零和博弈。

深圳是移民城市,市场化程度高,市民法治意识比较强,所以较早实现了文化、法律、信访、社会网络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中山而言,要结合自身城市资源及城市要素的构成情况,实事求是地创新治理模式。中山是伟人故里,有独特的爱国主义历史和传统。以文化和文明推进整个中山社会发展和人文进步,从而达到社会善治、市民自觉,这是很好的一条途径。同时,也可以依托中山人浓厚的家乡观念优势来建立治理网络,树立“我的家乡我热爱”的责任意识,推动人人参与其中。这种模式与深圳罗湖、龙岗以“大盆菜”“粤语”团结客家人、团结海外亲属是异曲同工,都会取得长久实效。

“光明模式”各地可借鉴

中山日报深圳的多元解纷模式已经较为完备,而中山尚面临诉讼体量大、多元解纷体系建构不完善、解纷路径不聚力等问题。请问“光明模式”(深圳光明区治理模式)推进体系构建的关键一招是什么?中山是否能够借鉴?构建深中联合矛盾调解机制的关键是什么?

刘椿:“光明模式”的关键是打通群众诉求500米服务圈,让信访沉到基层、落到实处,让群众感觉到信访在身边、信访就是为群众办实事,从而将矛盾消弭在萌芽,早发现、早协商、早结果,各方都满意。

深圳构建了一座群众诉求服务四级平台、一支队伍、一套发令机制、一套智慧指挥系统,让街道成为“主战场”、社区成为“主阵地”、各站点成为“前哨站”,还有参与信访工作的平安志愿者队伍达28万余人,他们来自不同领域:网格员、楼栋长、社区“五老”、司法、心理咨询、两代表一委员、信访督查专员等共计14类社会力量。这种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全社会各级代表和各个阶层的力量,用科学、民主、协商、自主的综合性方式解决矛盾。这种模式需要地方党委发挥党领导一切的政治优势,全面动员、组织、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全社会治理模式,各地是可以借鉴的。

关于深中调节机制,两地党委政府要本着协商互利的原则,以社会治理的精神,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人群的诉求、城市政策的差异等,搭建由有关职能部门、专家、市民、利益相关者、基层志愿者等组成的联合治理队伍,从基层开始解释、咨询、处理有关矛盾,让刚性的管理转化为有温度的治理。

长远目标是社会治理模式一体化

中山日报深中两市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所涉及的措施多、覆盖广,要长远谋划、分步实施。您建议如何区分长短期目标、区分基础性措施和发展性措施,从而实现有步骤、有体系地推进?

刘椿:关于深中协同社会治理的短期目标,我认为是建立两市的对等协商、沟通以及决策机构,以达到信息互通、政策协同等协商处理机制,比如加强社区街道有关信息的互换等。长远目标,当然是社会治理模式一体化,相互借鉴、共同创新有利于两市的治理模式。

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中山日报中山建立了“4+N”网格体系,“4”即市镇村组,“N”即在商住小区、学校、企业、交通站场、宾馆、出租屋等设置若干个N网格,并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党旗插在基层治理一线。在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上,您认为中山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刘椿:网格治理模式是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基础,党员是社会治理的中坚。我认为,在推进基层治理高效化建设中,除了技术因素,更要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提高其政治站位,提升其业务素质,并提升社区服务、调解、报告与传达的水平和艺术。其次,对经济、环保的治理要有高度政治责任感,作风踏实、工作细致,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此外,在几个网格中配一个心理咨询专业的党员,建立完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群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严防个人极端事件的发生,维护和谐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在疫情蔓延长达三年的今天,更加要注重大众心理建设,以维持社会面的平稳有序。

用好“1+X”党组织统领和谐社区建设制度

中山日报基层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防疫、治安、安全生产等各个领域,诸如城中村、农村出租屋等微小单元,风险隐患很大,您认为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其管细管实管好?

刘椿:我认为,首先要强化制度建设,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基层党组织要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形成治理合力。特别是要用好党建协调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辖区单位政策、资源、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建立问题、任务、责任“三项清单”,实现属地和辖区单位“双向对接”。用好“1+X”党组织统领和谐社区建设制度,以党组织联席会为载体,将物业公司、业委会、辖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相关单位的党员负责人作为席位制委员,将各类治理主体整合起来,在基础设施改善、困难群众帮扶等方面发挥作用。用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合力解决复杂疑难问题。

其次,要强化队伍建设,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注重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专职队伍和在职党员、志愿者兼职队伍建设,激发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活力。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心理服务进社区”等项目活动,为居民提供专业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强化作风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力。用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切实提高治理效力。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开发党建统领社区治理手机APP,打造红色阵地,回应居民关切,解决法律困惑,拓宽服务渠道,搭建议事平台。设立民情恳谈日,发放便民连心卡,通过“摆桌子听意见”了解居民需求,努力实现由“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再向“不诉自办”的转变。围绕群众“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实施痛点攻坚行动,激励干部担当碰硬,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编辑 蓝运良  二审 陈彦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