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榜样(107)吕智贵:千里援非彰显医者大爱,仁心仁术传递博爱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04

今年夏天,一支由中山市25名医疗骨干所组成的中国(广东)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以下简称“广东援赤几医疗队”),完成了为期19个月的医疗援助任务,从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手中接过了该国的最高荣誉——独立勋章。今年35岁的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吕智贵就是医疗队的一员。

11月3日,在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的办公室,记者采访了刚刚获得2022年第二季度“中山好人”荣誉称号的吕智贵,听他讲述援非的故事。


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吕智贵。记者 王云 摄

大学实习期间就下定决心援非

走进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ICU病房,床头的监护、治疗仪器不时发出“嘟嘟”的提示音,时刻监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面对患者不时出现的新状况,吕智贵总能忙而不乱地处理着。从非洲返回中山,吕智贵便一头扎进了重症病房。

“大学实习期间就下定决心援非!”吕智贵说,大学时期,他曾在中山另一家医院实习。当时一位带教老师曾参加过援非医疗任务,常常在科室分享着援非点滴。参加工作后,这些故事在吕智贵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2020年3月,刚下班的他收到单位OA系统的一封援外的报名通知,便迫不及待和家人商量。此时的他并不是没有顾虑,女儿才6岁,正是成长的关键期,援非时间跨度长,妻子又是同单位的一名护士,要兼顾教育孩子和本职工作。在跟家人沟通后,吕智贵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经过层层筛选和长达半年的培训,2021年1月,广东援赤几医疗队成为中山首批接种新冠疫苗出国公干的队伍,吕智贵就是其中的一员。

到达赤道几内亚最大的城市巴塔后,条件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一些:当地使用的2G网络,与家人视频成了奢望;副食品依赖进口,新鲜蔬菜成了“奢侈品”;气温炎热且没有空调,穿着防护服的队员们,汗水止不住地流;语言不通,只能依靠翻译软件一遍又一遍反复确认,才能准确地知道病情……让吕智贵想不到的是,虽然所援助的医院是巴塔的公立医院,但当地的医疗条件落后,一系列的难题亟待他和同行医疗队员克服。

跨过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

2021年3月7日,正在午休的吕智贵在驻地和家人通着电话,一阵剧烈的爆炸声划破了原有的平静——巴塔某地发生严重爆炸事故。

“当时明显能感到剧烈的震动,爆炸的冲击波震碎了驻地的两块玻璃。”吕智贵回忆,事故发生不久,中国驻巴塔总领馆传来消息,各地医疗物资和医院床位已超负荷,一些在中资企业上班的员工需要他们的帮助。当天下午,第一批伤员就在中国驻巴塔总领馆指引下过来求助。

“作为中国医疗队,无论是谁来求助,我们必须免费无条件救治,但驻地的物资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吕智贵说,“此时医院已人满为患,如果伤员得不到及时的清创,伤口很大概率会感染。”队员们开动脑筋,就地取材,将大纱布剪裁成小“豆腐块”,一张张捋顺,连同剪刀、镊子分门别类地放入高温灭菌的“锅炉”消毒。8日一早,医疗队员又回到巴塔医院支援。

在紧张救援的72小时里,一个接着一个伤员送来,其中有七八个月大的婴儿,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最忙的时候,大家都顾不上喝一口水。但听到患者在出院前说的“Doctor Chino,bien!”(谢谢中国医生),一切的劳累感都觉得值得了。

“一年多时间里,就地取材的情况常会发生。”吕智贵说,以他所在的内科为例,一些肺炎病人若出现胸腔积液,传统的救治方法需要用到“胸腔穿刺包”,以解除积液对肺部的压迫,而当地却找不到。“正是我们尝试用当地的输液管改良成简易的穿刺包,才成功救治了不少病人。如今这个‘土办法’得到当地医生的广泛应用。”

从非洲回到中山已经将近3个月,在当地瘦了15公斤的吕智贵在妻子的照顾下最近终于胖了些,但在当地与非洲人民结下的感情、收获的感动仍然激励着他。吕智贵说:“在当地条件这么艰苦的情况下,一代又一代的援外医疗队依然能坚持‘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回到中山,有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救死扶伤,更加没有理由懈怠。”


编辑 汪佳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