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近30年的问题解决了,我市最后一个不通电无通讯的生态保护区巡护站实现“双通”
电来了,有信号了!
发布时间:2022-01-19 来源:中山日报

1月13日13时59分,五桂山生态腹地大寮巡护站通电,手机也有了信号。

“这一刻,我等了8年。”在巡护站坚守8年的彭宗英,第一次在工作地点与妻子成功视频连线。彭宗英直言,通电当天晚上他实在太激动,一夜未眠,盯着电灯看了一整晚。1月16日下午,有关单位相关人员翻山越岭来到大寮巡护站举行了简朴的通电仪式。供电、通讯的保障,不仅让巡护站工作人员告别了近30年没有通讯的历史,也为后续林业智慧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zsrb0119A03_002_01.jpg大寮巡护站中心班长王小平给家人朋友打电话报喜。

■5个充电器与2个插线板

茂盛的大树掩映着新翻修的泥土,一座薄荷绿外壳的高压室稳稳屹立,几米开外的巡护站内,长期居住在这里的王小平没有挪动脚步,盯着明晃晃的灯光看了许久。

“天黑就睡觉,不然房门都找不到。”王小平说,在未通电之前,巡护站虽然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但是时间久了便老化了,加上山里本就光照不充足,阳光好的时候尚能维持几个小时,大多数时间大家天黑就睡觉,偶有月光的晚上,几个人就坐在水泥地上聊聊天,打发无聊且寂静的夜晚。

闲聊期间,桌上一角格外引人注意,5个充电器并排插在2个插线板上,充电器上对讲机蓄积着能量。电力一通,王小平和同事立刻将所有对讲机充满了电。王小平说,以往对讲机或手机充电,只能是下班时让护林员骑摩托车送到山下充电,待第二天护林员上班再送上山,如此往复非常麻烦。

“摸黑睡觉尚能忍受,但是晚上遇到突发事件,解决起来就非常麻烦。”王小平说,如果碰上半夜生病或者游客迷路等情况,这里没有信号既不能及时报警也打不了急救电话,只能跑到巡护站室外通过卫星电话对外联系,如果碰上卫星电话故障,就只能选择原地等待至天明或者走路下山,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山下的工友是家庭联络员

大寮巡护站是我市保护区巡护站中最后一个实现通电的。

彭宗英记得,自己2014年刚来到巡护站工作那年还带来了一辆电动车,同事还有台闲置的电视,后来都因为不能充电闲置坏掉了。通电当天晚上,彭宗英一夜未眠,双眼盯着电灯,在心中又盘算起买电动车和电视的事情来。彭宗英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年纪大了,待在这里时间久了,好像真的与世隔绝了,只想看看电视。”

对于彭宗英、王小平长期驻扎在这里的人而言,供电和通讯的打通,不仅是打通了对外的联系,更是打破了亲情的隔阂。

2017年的一个清早,天刚蒙蒙亮。 “咚咚……”,彭宗英就被紧促的敲门声惊醒。和彭宗英一样驻扎在巡护站的同事,因为家里碰上了紧急情况,家里人打了一晚上电话,都无法与之取得联系,万般无奈之下家人只能求助于山下的同村工友,让其帮忙传送口信。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3年多,但仍让彭宗英记忆犹新。从那以后,彭宗英也把同村工友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家里人,以防家里有紧急事情联系不上。

1月13日13点59分,通电和信号后,彭宗英、王小平等长期驻扎在巡护站的人第一时间拨通了家中的电话,告诉他们这一好消息,也让家里人看看他们的工作环境。

■通电通讯工程的背后

大寮巡护站位于五桂山腹地,是全市生态保护的重点区,也是野生动植物监测与回归、森林生态综合管理等工作的重要站点,有着“天然物种基因库”的功能。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德志介绍,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寮村整体搬迁,村内小水电站也全部关停,整个大寮工区26年都处于无电状态。2003年我市在此设立巡护站,安排人员长期驻守巡护,他们就靠着太阳能发电系统解决部分生活用电,但由于该系统稳定性较差,储电能力越来越低下,站点内通电、通信号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我们也多次与供电部门沟通协调,但都因该片区不符合供电安装条件而搁置。”林德志说,直到去年派驻纪检监察组到保护区走访调研后,联动供电局、中山电力设计院、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逐个攻破各环节难点,最终推动实现电力和信号同时连通,解决了该片区近30年的“历史”问题。

通电通讯后,深藏五桂山腹地的“桃花源”不再仅靠人工为绿水青山“站岗” 。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主任蒋谦才表示,在解决供电通讯的基础上,后续还将扩宽保护区通讯信号覆盖面,并逐步实现在区域内安装智慧化林火视频监测,强化巡护力度和巡护效率,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及节约社会公共救援成本,实现高效管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