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1月17日上午,东区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数据组办公室内,电脑屏幕不断跳动的数据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铃声。经过一夜的坚守奋战,记者见到数据组工作人员林晓生时,他的眼袋更深了,眼中的红血丝也更多了。
凌晨三点空荡的街道,沉睡中的紧急电话,三餐不定的饭点……“就像‘打仗’一样,昨晚又是一个通宵。”林晓生用简短的几句话描述了近来忙碌的日常。他介绍,2020年初东区成立疫情防控临时小组以来,保持24小时全天候运作,无论何时不管多晚,只要上级数据一下发,疫情防控组必须立即响应,争分夺秒开展信息核查、健康管理、流调溯源等工作,牢牢守住疫情防控的关口。
“数据筛查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棒,必须和时间赛跑,要做到数据每日清零,只要不清零我们都得继续跟进。”林晓生说,这几天他们每天都要核查近3000人,整个工作组都像一根绷紧的弦不能有任何松懈,必须24小时待命,并且要时刻留意电话和各大微信群,“有时候吃饭吃到一半就去处理数据,等把手头的活忙完之后,桌上的饭菜也已经凉了,凌晨也经常接到电话,半夜爬起来干活也成了‘新常态’。”
“数据是不会放假,我实在没有办法走开。”林晓生说,疫情发生后他妻子生病住院,他抽不出多少时间陪伴她,只能偶尔去送一下饭,每每想念时,也只能通过一方屏幕唠唠家常。
键盘声啪啪作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与林晓生一起工作的还有2位同事,97年的林嘉俊、家住黄圃的罗梓程。一条数据处理完,罗梓程终于抬起头来说了几句话,从东莞疫情以来,我们基本没有休息过。林嘉俊则说,这么繁忙的时候,他因有事耽搁了一天,但两位同事义不容辞地顶上了他的工作,他感到很暖心。
“早发现、早隔离,确保不漏一人,用大数据构筑起坚固的疫情防控堡垒,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林晓生说,虽然诸多辛苦,也有诸多遗憾,但看到区内疫情防控成效良好,也觉得这一切的辛苦都值了,感到特别自豪。据不完全统计,自东莞、本土疫情发生以来,林晓生所在的疫情防控组共核查系统下发近8000人次,这背后全是他们不舍昼夜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