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冼阿婆(化名)只是一次平常的咳嗽、感冒,却险些要了她的命……
两天后,冼阿婆病情急转直下,在吃饭时突然剧烈呛咳,随即呼吸困难迅速加重、口唇发紫、意识模糊家属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抢救。
呼吸内科何平主任介绍,到院时,患者血氧饱和度已骤降至60%(正常应高于95%),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生命危在旦夕。在紧急评估后判断: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引发急性喉头水肿,气道严重阻塞,已接近“窒息”状态。
更为棘手的是,由于喉部组织高度肿胀,常规气管插管无法实施。
时间就是生命——大脑缺氧超过8至10分钟,便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面对这千钧一发的 “生死时刻”,呼吸内科团队迅速启动紧急预案,第一时间请ICU医生紧急会诊。经多学科协作评估后,团队即刻护送患者转入ICU进一步救治,在严密监护下为其实施了床边气管切开术,为后续生命支持赢得关键时间。
在紧急局麻下,医生在患者颈部气管处精准切开,迅速置入导管。随着第一口新鲜空气涌入肺部,患者胸廓重新起伏,血氧逐渐回升,呼吸趋于平稳。这场与死神的赛跑,终于抢回了宝贵的生命。
虽然患者已从ICU转回呼吸科普通病房,但此时身上还带着气管套管、胃管和尿管,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看着亲人被各类管路束缚,家属内心满是焦急,常常询问医生:“她这管子啥时候能拔掉呀?”
“救得活”只是第一步,“活得有质量”才是最终目标。呼吸内科团队告诉患者,想要回归正常生活,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是关键。随即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团队量身定制了一套详细的肺康复计划。
吞咽功能训练是康复的第一步,其目标是恢复安全、自主的进食能力,让患者摆脱胃管的依赖。医护团队每天都会仔细评估患者进食能力,从流质食物开始尝试,密切观察反应。48小时后,患者进食未出现呛咳等异常情况,顺利拔除鼻胃管,重获“吃饭自由”。
接着是呼吸肌训练,团队利用专业的呼吸训练器,指导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强化呼吸肌和膈肌力量。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患者每天坚持训练,渐渐地,呼吸变得越来越有力。
自主咳嗽训练也同步进行,由于气管切开后,患者无法自主咳嗽,痰液排出困难。团队耐心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经过反复练习,最终恢复了自主咳嗽的能力,顺利排出痰液。
肌力耐力训练是基础,长时间卧床导致患者四肢肌肉出现萎缩,力量大不如前。医生从最简单的肢体活动开始,比如抬手、抬腿,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慢慢地让患者尝试坐起来、站起来,最后练习走路。
经过18天的系统训练,奇迹悄然发生。患者不仅能自主进食、顺畅咳嗽,而且四肢力量也明显恢复,可以顺畅走路了,实现了从卧位到立位的转变。
随后,呼吸内科医生为患者进行了详细检查,各项指标均达到拔管标准,宣布:“可以拔管了!”听到这个消息,患者激动得热泪盈眶。
出院后,冼阿婆家属还为医护人员送来了锦旗,表示谢意。
医生提醒
急性喉头水肿虽不常见,但起病急、进展快,尤其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中风险更高,短时间内即可导致窒息,致死率高,堪称“喉头炸弹”。
感冒虽常见,但若出现声音嘶哑加重、吞咽困难、呼吸急促或夜间憋醒,务必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