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着时间点,一排排承载着渔民希望的渔船,从横门水道缓缓驶出。8月16日正午12时,历经3个多月的2021年南海伏季休渔期画上句号。为庆祝开渔,南朗街道还举办了中山首届开渔节暨海鲜美食嘉年华活动,活动现场船笛声、马达声、鞭炮声交汇在一起,响彻在横门渔港上空。
在南朗这座滨海小城,“开渔”不仅象征着传统渔民可出海捕捞,也象征着转产转业的渔民们可出海吃上“旅游饭”。现在,南朗街道还计划以“渔业+旅游”的方式融合发展,打造一批集“生产、景观、文化、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综合体,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带动转产转业的渔民增收致富。
期待
看潮出海拿下开渔第一网
岸上,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彩色的飘带迎风飘扬,印有“扬帆南海 渔悦横门”标语旁,戴着口罩的人们来回穿梭,中山首届开渔节暨海鲜美食嘉年华举行得热火朝天。岸下,一排排小木船大铁船,整齐地停驻在水面上,年过五旬棠伯静静地待在渔船上,丝毫不受岸上热闹氛围的影响。
前一天晚上,棠伯失眠了,一晚上辗转反侧,天空刚泛白,他就起床登上了自家渔船,熟练地整理着渔具渔网,期待着几小时后开船出海观察情况。棠叔从1985年就开始打渔,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靠着一条渔船养活了一大家人。
“等到中午12点,我就开船出去看看情况,预计明天再出去捕鱼。”棠伯说,结合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和以往打渔的经验,今年开渔后第二天是打渔的最好时间,他正期待着第二天出海拿下开渔“第一网”来个大丰收。
细长的船体像弯弯的月亮,绿色铁皮包裹着船舱,船舱中放着井然有序地摆放着渔网、照明灯、水桶等打渔工具。“昨天晚上我就买好了鞭炮,待会就去点燃放响,这寓意着出海平安和丰收而归,希望今晚能打个100公斤!”今年是62岁李锡堂打渔的42个年头,与棠伯一样,李锡堂也准备开渔后先开船出去看看海面的情况,为晚上出海打渔做准备。“靠海吃海,今天是个好日子,我凌晨3点就醒了,最后实在睡不着就爬起来到渔船上看看。”李锡堂说。
远处炮竹清脆声响传来,棠叔直起腰抬起头远望去,眼里充满了期待。
转型
转产转业吃上“旅游饭”
近几年来,中山陆续出台“减船转产”相关方案,在2017年时,横门渔港320多艘船就减到40多艘,其中,出海旅游船从19艘减少到9艘。几百名渔民与大海惜别,剩下的100多人成为最后的渔民。90后的小梁和黄伯又和其他渔民不同,他们将渔船变成游船,吃上了“旅游饭”。
待鞭炮声响起,黄伯就载着船上的游客,从横门渔港出发,沿着横门西水道进入灯笼涌。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们将沿途欣赏滩涂红树林、珠江口海天美景、港珠澳大桥等景色,一同的游客也会体验渔民捕捞,享受海鲜美食。
“我现在只做出海休闲游,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打渔了。”黄伯守在自己的休闲游船上,在等待游客的空档和记者聊着天。黄伯说,他以前也以捕鱼为生,每天风吹日晒,还落下了风湿的病根。纯粹靠打渔为生计的日子非常辛苦,黄伯记得很清楚,那时经常半夜出海,在海上一待就是一晚上,等到次日下午才能捕鱼回来。“一天顶多睡三个多小时,实在太累了。”提到以前当渔民的日子,黄伯摇了摇头。
“收入相对稳定,也没打鱼那么辛苦,更不用在茫茫大海中为随时出现的恶劣天气和不测担惊受怕。”小梁毕业后曾做过上班族,但朝九晚五的工作加上有限的收入,让他选择回家跟着从事休闲渔业的父亲一起干活,如今他又自己买了一艘船。小梁笃定地说,休闲渔业还是有得做,深中通道建好,横门发展起来,有名气了,游客应该更多。
趋势
推动渔业旅游融合发展
“横门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淡水和咸水汇聚的地方,水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白饭鱼、小黄鱼、凤尾鱼、水蟹等各种海鲜和贝类水产品,早在1993年,横门渔民自发组织起了出海捕鱼旅游。”南朗党工委副书记许行表示,高效便捷的水陆运输条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滨海城市捕鱼的悠久的历史,是横门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
把滨海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将“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是横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许行表示,通过举办中山市首届开渔节暨海鲜美食嘉年华,把“开渔节”办成展示“渔文化”的窗口,将休闲渔业打造成经济文化的载体,推动休闲渔业生态品牌建设,更能带动横门文旅产业及中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为了全面提升横门出海旅游品质,扩大出海旅游规模,南朗街道还计划推动“渔业+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集“生产、景观、文化、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综合体和休闲渔业精品基地,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带动渔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