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中山元宵音乐会民乐悠扬
邂逅国潮 品味国粹
发布时间:2024-02-26 来源:中山日报


   北京京剧院著名梅派京剧传人郑潇演唱《醉千秋》。

元宵佳节,民乐悠扬。

2024年中山元宵音乐会于2月24日晚上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隆重举行,民乐飨宴如期而至。北京民族乐团特邀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执棒,携手京剧梅派第三代传人郑潇、“金钟奖”声乐比赛民族组第一名获得者陈滢竹等艺术家,为乐迷带来多首原创经典,展现出浓浓的“京味”。

音乐会首先由民族管弦乐《大秧歌》拉开序幕。这首作品引用了东北大秧歌最常用的曲牌“满堂红”创作而成,主题旋律洋溢着热烈的节日气氛。紧接着是民族管弦乐版的《良宵》,它改编自民族音乐先驱刘天华先生于1928年除夕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名曲《除夜小唱》。

随后,音乐会正式进入“北京音乐时间”。北京民族乐团的多首原创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源自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的两首作品《坛根儿情》与《紫禁三和》。中国国家文物局此前透露,2024年将全力做好“北京中轴线申遗”。首演于2020年10月的《中轴》正是因此而生,这些年来被不断打磨,愈发成熟。

导赏主持人、北京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员于海音对本报记者介绍,这部作品由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担任音乐总监,领导八人作曲家团队,以北京中轴线上14处遗产点为创作依托,创作了八个乐章。其中《坛根儿情》由吴延作曲,以鼓曲、戏曲及清代宫廷音乐为素材,描绘出一幅生动谐谑的市井画面,其中也蕴含着庄严厚重的历史文化,将中国人传统的家国一体融入其中。“坛根儿”是老北京对天坛一带的习惯称谓。当三弦与快板的声响一起,我们仿佛聚集在老北京说书人的周围,听他娓娓道来皇城根下的芸芸众生。

而由青年作曲家郑阳创作的《紫禁三和》,则气势磅礴,奇幻瑰丽,栩栩如生地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故宫”。“郑阳的艺术思维非常新颖,整个乐章给人气象万千的感觉。” 于海音表示,“这两部作品都很好地诠释了音乐的场景化。”

作为北京市市属的唯一一家职业民族乐团,北京民族乐团立足北京,放眼世界,一直走在民乐创新的前沿,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于海音表示,“中轴申遗”固然是一次良机,让艺术创作得以乘风而行,但作为文艺家,他们始终保持着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尽管独立以后面对较大的经济压力,创作经费有限,该团仍积累了一批可圈可点的原创作品。

成立刚刚两周年,北京民族乐团便推出了首部大型民族管弦乐《追梦京华》,这部乐曲以京韵京腔为主要旋律,用音乐的语言讲述老北京的春夏秋冬。其最后乐章、二胡协奏曲《除夕》在当晚演出中也有呈现。它汲取京剧元素,描写了北京人除夕夜阖家团圆、围炉守夜的温馨场面。担任演奏的二胡演奏家黄晓晴曾获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奖最高奖,展现了北京民族乐团年轻演员不凡的实力。

“创新,是我们的基因。”于海音介绍,北京民族乐团其前身为北京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其成团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后于2015年9月正式组建,隶属于北京演艺集团。中国最早的摇滚乐队之一、成立于1984年七合板乐队,也有不少成员来自该团。乐团很早便开始在三里屯的爱乐汇艺术空间,将民族室内乐与国潮相结合,以民族乐器演奏京味小曲,将民乐跨界爵士、摇滚。近年来,该团又尝试将网红音乐通过民族音乐演奏诠释,创排出《古风音乐汇》《神曲音乐汇》等作品,网络点击率破千万,成功实现民乐的破圈。同时,乐团在演出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先后创作上演了多媒体情景音乐会《五行》、打击乐儿童剧《寻找最后一滴水》、国乐剧《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时尚现代的精品演出项目。

该团还在国乐与互联网的融合领域不断“尝新”:在微信视频号推出了三场不同主题的“国乐最现场”竖屏直播音乐会;打造虚拟音乐厅“国乐府”,为演艺新空间的开拓作了积极的探索。

“我们的团员都比较年轻,所以敢于大胆尝试,但对于民乐的传统性和专业性,始终不忘‘守正’。”于海音说,“正如你在这场音乐会中所见,创新是我们破圈的一个点,但更多是为了吸引大家来了解最正统的中国传统音乐。”

记者 廖薇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