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中山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明年增至100个
发布时间:2024-01-23 来源:中山日报


   民安小学的学生打理校内劳动基地的菜园子。记者 林燕英 摄

为了高质量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我市把劳动教育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3年12月,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我市印发了《关于中山市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结合我市中小学校、专业场馆、实践基地等优势,统筹社会资源,整体规划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推动校内外劳动基地场所建设。至2025年,认定百个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场所),全面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常态化的浓厚氛围。

◉规范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方案要求各中小学开齐开足课程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开设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中职学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中小学校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校内、校外、家庭劳动教育资源,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

记者走访我市中小学了解到,各个学校对于劳动课程都比较重视,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内或学校周边建立了劳动教育基地,规范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如南头镇民安小学在校内开辟了一块地方作为劳动教育基地,里面种植蔬菜、水果、中药草等,每周学校都安排各个班级的学生到劳动基地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等劳动。一些校园空间紧张的学校,则在学校周边开设劳动基地,让学生也能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如开发区博凯小学在校园围墙的隔壁租赁了一块10多亩的空地,分配给各个班级进行耕种,让学生的劳动课增加了“耕种”的内容。

除了开展“耕种”类劳动教育外,我市不少学校还根据学校的条件开展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类型的劳动教育。如中山市实验小学开展烹饪课、坦洲镇阳光小学开展手工课等。

◉认定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记者从市教育体育局获悉,为了推动劳动教育规范化开展,我市将适时开展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认定,积极推动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学习、生活有关场所,结合本校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建立规模适当、富有特色、功能完备的劳动技术实践教室、实训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生物园、植物角、种植园等,开展校园种植,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

方案提出,新建和改扩建学校要充分考虑劳动教育需要,做好劳动实践场所规划。各中小学校编制课程标准的任务清单,打造“一校一品”劳动教育特色项目,通过区域性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全市中小学创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不少学校结合学校条件开设了种植园、农耕园、养殖园等。如民安小学创设了“种子”博物馆,通过划分蔬菜区、中草药区、水果区等不同板块为学生展示了180多颗植物种子,让学生提高劳动素养。

◉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新模式

方案指出,要借助本土资源优势,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场地不够、专业师资不足等问题,整合社会资源,融合发展,认定百个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场所),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方案提出构建学校、家长、师生自主选择校外劳动实践教育的新模式。

记者从市教育体育局了解到,1月初,我市首批中山市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认定名单已“出炉”,中山市咀香园饼文化博览馆、大尖山露营公园、沙溪理工学校、中山市中小学“五育”综合实践基地等31家单位通过评审,被认定为“中山市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基地”。

据了解,获得认定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要遵循公益性、教育性、专业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主动为我市中小学校开展校外劳动教育提供场所、设施设备、平台、师资、课程等资源和服务。

记者从方案中了解到,为丰富校外劳动实践体验,我市鼓励各学校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建议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每学年安排学生至少1次校外劳动实践,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学生深入工厂、田间、综合实践基地等参与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或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紧密协同,在师资培养和使用、劳动教育基地共建共享等领域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协同开展劳动教育。

◉打造“1+N”劳动教育新模式

“我们结合中山传统民俗文化和学校服装专业的优势,主打‘轻手工’类课程,让学生体验串珠、皮雕等手工工艺,以技育人,以德育人。”“1+N”劳动教育模式是沙溪理工学校开展的一种劳动教育模式,该校校企合作处副主任、劳动教育负责人彭利荣表示,学校通过构建“培技育德”双元驱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劳动教育“四链四育”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六个一”送教服务,探索“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育人途径,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至今,“1+N”劳动教育模式已拓展到全市多个镇街,为全市内中小学校的2696名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服务,合作帮扶区域10间中小学校构建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队伍教师培训研讨教育14场,培训大中小学德育劳动教育工作队伍教师534人。

“学生们可以在手工劳动实践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萃取、融合、创新等过程。”参加基地研学活动的沙溪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阮秀迎老师说,在这里才知道原来劳动教育也可以是美的教育,融合的教育,是在立德树人的大前提下面开展得很好的活动载体。

三乡镇鸦岗小学简艳校长表示,通过“1+N”劳动教育模式,可以在基地示范引领下为更多的中小学,构建具有本土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同促进劳动教育的纵深发展。

◉走上田间地头开展劳动教育

“我们期望能让孩子在乡村环境的沁润下,激发无限潜能。让孩子们变身小小创业家,以一场‘乡村创业记’,用一场质朴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完成孩子成长蜕变。”近日,记者从五桂山街道桂南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到,这个冬天“桂南学村”也联合村内优秀的研学机构,重磅推出12个主题的研学活动,“乡村创业记”成为其中一个颇受欢迎的实践项目。

2023年,桂南村依托丰富的乡村、自然、艺术、科学、人文、人才等资源,构建了首个地方性公共品牌——“桂南学村”,良好生态环境为桂南村赢得了“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中山市生态文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桂南学村”中,劳动教育已融入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参与者可以辨认香草、采摘蔬果、观鸟观虫、马术运动……桂南村党总支书记谢家和表示,“通过系统的资源梳理和多方的沟通访谈,我们决定把研学作为桂南的产业抓手。”“桂南学村”劳动教育基地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能在这里领略到乡村研学课堂的独特魅力。

目前,该基地已发布了自然美育产品、习惯培养产品、传统民乐/国乐琵琶产品、自然教育产品、劳动教育产品等多款产品。未来,还将推出新型农业、种植业、体验类研学,水处理和水净化等科普类研学,艺术、手工、自然疗愈文化类研学等,目标是让孩子亲近乡村回归自然。

随着市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类型的丰富,中山的校外劳动教育形式也愈发多样。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亲近大地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尊重劳动成果、懂得感恩他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双减”工作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

记者 林燕英 闫莹莹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