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这里藏着你所不知道的“香山”
《中山文献》第一、二辑出版将利用新技术建立专门数据库,让读者突破古籍阅读限制
发布时间:2022-04-24 来源:中山日报


   ▲收藏于中山纪念图书馆内的《中山文献》。


▲《中山文献》第一辑可免费供公众在线查阅。


   ▲《中山文献》收录有关“四大百货”的资料。


   ▲原文影印出版,保留了古籍原汁原味的风貌。


   倪俊明

一部书汇集五百载中山典籍, 一部书延续近千年中山文脉。中山古称香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厚的人文积淀。今年是香山建县870周年,欲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深入推动“文化兴城”,《中山文献》具有不容忽视的时代价值。

古语道:盛世修史,明时修志。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古籍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下,地方大型历史文献整理与出版正在广东蔚然成风,影印出版实现了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最大限度保留文献原貌,也让古籍得以“静养”。《中山文献》便是一例。专业人士评价它“弥补了中山集地方文献大成丛书的缺憾,是中山乃至广东地区出版界又一座文化里程碑” 。作为“中山史上规模最大的地方历史文献汇编出版工程”,《中山文献》藏着哪些“知识宝藏”?

最古老文献版本距今近500年

自2015年起,中山市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便相继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孙中山研究院(中山)等机构,共同开展《中山文献》的出版及数字化工程,先后搜集整理了815种、近10万页中山古旧地方文献。目前,汇编出版成两辑、110册新编影印《中山文献》,初步拼接起散落海内外的中山古籍地方文献的版图,构建起颇具规模的中山历史文献资料库。

“已经出版的‘中山文献’中,最古老的版本距今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黄健敏是该套丛书的执行主编,他介绍,“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地方文献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记忆,涵养着千百年地方文化的根脉。《中山文献》的编辑出版,旨在系统梳理中山的文化根脉,传承中山的人文传统,展示香山(中山)历史文化的风采华章,培育市民的家园意识、人文精神和文化归属感,并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软实力,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传播交流。

科技赋能古籍,突破阅读限制

《中山文献》第一、二辑出版的同时,还开发了全文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免费开放使用;并陆续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各省、海外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及方志机构赠阅,让原本分散秘藏于各地的香山(中山)历史文献方便海内外学者和各界人士利用,推动相关研究深入拓展。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馆员倪俊明表示,《中山文献》的影印出版,是中山历史文献抢救和整理出版工程的重要基础性成果,它为专业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比较系统完整、原汁原味的研究资料,其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明显。接下来,还希望可以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和AI(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专门数据库,满足古籍数字化检索和解读,解决古籍收藏与使用的矛盾,以及古籍使用的物理空间限制。

文献普及与研究任重而道远

中山纪念图书馆三楼的“香山文献馆”内,《中山文献》第一、二辑静立于书架之上,可供人们在馆阅读。

记者翻阅内容得悉,全书以“经、史、子、集、丛”五部展开,通过第一册的总目录,可获得全辑的初步印象。但见香山名人作品云集,既有明代大儒黄佐、被誉为“树一帜于岭外”的学者兼书法家何吾驺、进士李孙宸,清代著名学者黄培芳、陈兰芝、李遐龄、鲍俊等人的诗文别集,也有近代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容闳,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抗英名将林福祥,实业家唐廷枢、陈赓虞,积极资助孙中山革命的富商刘学询,大律师唐宝锷等人的各类著作。收录其中的大批地方志和族谱,还可让中山人获悉自己的家族由来与“威水”往事。

阅读文献不似浏览“快餐文学”,需要耐心、好奇心与一定的知识储备。中山知名作家、原中山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也称其为写作的重要参考,他谈及阅读感受:“比如书中有三册《农荟》,收录了大量翻译自外国的农业知识,教你养鱼、养蚕、栽树、种花。”由此证明中山当时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中山人热爱学习,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其次,很大一部分《中山文献》是晚清至民国的内容,“这是中山近代史中的‘华彩乐段’,我们现在‘文化兴城’,很有必要与周边城市差异化发展,突出自身优势,着重‘演奏’好这段历史文化,提升中山人的自豪感、使命感。”

对普通读者而言,要想从中品得真趣,还需先过“三重门”:熟悉文献查阅的方法、必要的文言文知识、对部分稿抄书体的辨认。专家认为,为了不让这部知识宝藏被束之高阁,有关方面应加大对“中山文献”的研究与普及,从中精选一些经典的、使用价值较高的文献,进行录入、标点、校注和撰写导读,重新整理出版,或围绕某个主题推出研究专著、社科普及读物等,并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扩大受众范围。

郑集思称,当下,许多年轻人对中山历史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自发成立了十分活跃的民间研究组织。“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研究的方便。”他还建议,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加大对研究力量的投入,联合高校和民间团体,共同发力,让地方文献“活”起来。

据悉,约50册的《中山文献》第三辑将于明年出版,它会以原文影印的方式收录中山市档案馆馆藏近代香山(中山)社会文化、革命历史及孙中山相关的档案文献约3万页。参与汇编工作的中山市档案馆资政编研部主任梁凤梅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在电脑和档案柜间穿梭忙碌着,小心翼翼地将珍贵的文献电子化。

“我从事档案方志编辑出版也有十六年了,这次参与《中山文献》汇编出版,让我有机会全面接触到中山民国时期以前的档案,从中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细节。” 梁凤梅称,“档案言说真实,希望通过我们的整理出版,让公众更深入触摸中山这座城市的记忆和脉搏,感受中山的历史文化魅力,真正发挥档案鉴往知来的作用。”

书中寻宝

汇集海内外文献珍藏 涵盖“老中山”方方面面

《中山文献》基本涵盖明清以来香山(含今中山市、珠海市及澳门)各类地方文献,极富文献史料价值。主要包括古籍文献、民国文献、孙中山文献和历史档案等四大部分。文献底本来自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以及北京、上海、南京、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以及私人藏家的珍藏。

该丛书的第一辑,主要是中山的古籍文献和部分民国时期的孙中山文献。其中的古籍文献352种,就版本而言,包括木刻本、木活字本、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油印本、钤印本、朱墨套印本、拓本和稿抄本等,最早的版本距今近五百年,由明代黄佐纂修,明嘉靖六年(1527)刊刻的《广州志》,以及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庸言》、三十七年刻本《明音类选》、四十年刻本《诗经通解》《广东通志》等;还有一些珍稀的稿本,如黄培芳的《北行日记》、刘学询的《刘问刍日记》等,极富文献史料价值。孙中山文献第一期则收录民国时期有关孙中山的各类著作101种,包括孙中山的文集、书信集、语录、手迹、传记、年谱和纪念资料等,对研究孙中山思想与生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山文献》第二辑收载各类珍贵的中山古籍、民国文献、孙中山文献和期刊共362种。其中既有明清香山文化世家黄瑜、黄畿、黄培芳、黄佛颐,近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的诗文集,民国政要孙科、吴铁城、程天固,出版家王云五,音乐家萧友梅的各类著作,也有刚从民间征集到的名不见经传的民国学人曾伯谦的一批日记、掌故、小说和诗文集手稿;既有记载民国中山政务、经济、农业、商业、教育的各类档案文献,也有独具中山地方特色的长生会民间文书;还有大量珍贵的孙中山文献和民国时期中山的政府、学校和华侨社团等出版的期刊,涵盖明代至1949年中山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地方名人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权威访谈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倪俊明

中山文献折射“香山人敢为人先”精神

●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你认为该文件释放了怎样的信息?

◎答:该文件是继200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古籍保护工作又一个重要的、纲领性的文件,它从加强古籍工作领导体制建设、强化古籍工作部门职责、汇聚古籍行业发展合力、提高古籍保护水平、提升古籍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能力、加强古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等方面,对古籍保护工作做了更全面系统,又精细具体的阐述,对推进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全面深入、科学规范地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继续推进广东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提供政策依据和精神动力。

●问:广东在文献编著方面本就很有历史基础,在其中,中山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明清以来,中山文人学者众多,其中就不乏编纂刊刻乡邦文献的热心人。如明代香山籍大儒黄佐,《明史·黄佐传》称其“平生撰述至二百六十余卷”。他除了编纂刊刻了《广东通志》《广西通志》《广州人物志》《广州府志》《香山县志》《罗浮山志》外,还有《诗传通解》《礼典》《乐典》《续春秋明经》《小学古训》《姆训》《通历》《革除遗事》《翰林记》《南雍志》《泰泉庸言》《两都赋》《泰泉集》《明音类选》《论原》《论式》《黄氏家乘》《泰泉乡礼》《敷教录》,可谓著作等身。

清代香山女学者陈兰芝广搜广东乡贤诗文,“阅八寒暑,荟百家而纂辑成帙,”汇编成《岭南风雅》,于乾隆年间刊刻,名噪一时。

民国时期,郑彼岸先生成立中山文献委员会,编纂中山县志,搜集了大量地方档案文献,贡献良多。

●问:《中山文献》近八成的文献底本来自你所工作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你对它们想必也十分了解,在你看来,“中山文献”体现了怎样的中山精神?

◎答: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往往集中浓缩在其地方的历史典籍中。以《中山文献》收载的近代文献为例,如维新思想家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民主革命思想家孙中山的系列著作,以及企业家唐廷枢、徐润等人的著述,乃至先施公司、大新公司的史料等,都充分凸显近代香山人敢为人先,在维新救国、革命救国和实业救国浪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问:《中山文献》第三辑将于明年出版。它将收载中山市档案馆所藏的民国时期中山历史档案。对此,你们有什么计划?

◎答:按照我们原定的计划,接下来将在继续搜集补充中山的古籍、民国文献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中山历史档案的搜集和整理。

历史档案在学术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它们的原始性和传播的相对封闭性,使得对其整理出版显得更为迫切。希望接下来我们能够与广东省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将他们所藏的中山历史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出版。此外,民间收藏的民间档案、民间文书,也希望能纳入《中山文献》的整理出版计划。


   扫码查看相关专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