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把生命献给艺术,把艺术献给人民”
——记中山摄影名家何廉
发布时间:2022-01-04 来源:中山日报


   何廉的摄影作品《春雨贵如油》。


   何廉及其摄影作品集。

编者按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为民而歌。即日起,本报推出《中山名家》系列,为你讲述中山文艺名家的动人故事,以此扩大中山文化影响力,助力中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和文化引领型城市”。

“为了寻求生活的真谛,我愿倾注自己全部生命和感情,跻身于生活的最底层,去观察和发现那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真、善、美。”这是中山摄影家协会首任主席何廉的自勉名言,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间留下无限精彩。从艺30多年,他为故乡中山定格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美丽瞬间,并推动了中山摄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山图片社的创立者

8000元人民币,两部残旧的国产照相机,两三个摄影爱好者,加上一位残疾人。1981年,何廉就凭这点资本,带领大家成立了中山县图片社。当时,中山每年的文化经费不足两万元,中共中山县委号召“以文补文”搞活基层文化,中山县图片社锐意改革,闯出新路,仅用三年,就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十余年后,该社员工人数逾五十人,资产超过百万。

今年73岁的肖柏成是中山摄影界资深人士,当年曾与何廉共事。他回忆,图片社创办初期,主要从事图片制作、会议拍摄和门市扩印。“当时还没有报社,我们承接了市里面很多宣传拍摄任务。”后来,发现国内摄影设备和专业书籍匮乏,他们又拓展了销售进口摄影器材和订阅国外摄影书刊的业务。“何廉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肖柏成称,图片社的很多新业务都是何廉的创意,“比如彩色冲印,我们拥有中山第二家彩色冲印机,一小时就能晒出照片,当时引发全市轰动,业务量大增。”

肖柏成坦言,图片社的成绩都是大家拼命干出来的。“何廉几年也不休息一天,从早做到晚,受其影响,我们身为员工也是如此。”

据何廉的子女何哲、何璇回忆,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奔波在外,忙于创作和工作。好不容易在家,也常常工作至深夜。“一天午夜醒来,我们发现客厅的灯还亮着,地上摆放着各种照片,父亲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地比划,看看表,已是凌晨四点。”当时何廉正在为展览准备照片。“要选最好的照片,用最好的呈现。”父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深深印刻在子女们的心田。

肖柏成介绍,何廉不仅是成功的管理者,还热心公益。1991年,图片社被评为全省、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当时全社五十多个员工中,有12名是残疾人。

何廉热心助残扶弱,愿意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残疾员工中有的是腿脚不便,有的是听障人士,图片社根据个人情况与特长为他们提供了摄影、复印、打字、冲晒、设计等工作职位。不仅如此,图片社还曾举办残疾人摄影比赛,开设公益性的文化班、手语班。

在何廉的支持下,残疾员工也成为行家里手。“其中有一位听力障碍的员工,做事认真,专注学习,放大照片的水平很高,很多摄影发烧友都指定请他帮忙。” 肖柏成说。

最喜欢拍“土里土气的人”

在中山图片社对面,曾有长达三十米的橱窗。许多市民当年就是通过在此浏览每一期的橱窗展览了解中山大事、认识家乡风物、走近摄影艺术。

不管多忙,何廉每年都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摄影创作。或是利用平时工余饭后的时间走村串巷,或是深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俗采风。按他的话说,就喜欢拍“土里土气的人”。在他镜头之下,淳朴又高贵的传神影像深深打动着人们。他的《老树新苗》《瑞雪年华》《盼亲人》《春雨贵如油》等几十幅优秀作品先后在联合国以及意大利、日本、泰国等国际摄影沙龙展中展出或获奖,并在国内省内比赛中多次折桂。

1982年7月,中山县摄影学会成立,何廉被推举为首届主席。1985年,他的名字被载入《中国摄影家辞典》。“他的作品和他的名字,已经蜚声海内外,这是中国摄影界的骄傲,更是中山的骄傲。”中国著名摄影家袁毅平如此评价何廉。

其实,摄影最初只是何廉的业余爱好。他早年跟随油画大师冯钢百习画,这为他日后从事摄影艺术打下坚实基础,并在人生的中年迎来创作的黄金期。何廉本人说过:“摄影与绘画是一对亲姐妹。”摄影“应吸取绘画中的美学营养”“摄影工作者应该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诗一般的意境。”

许多摄影名家评价何廉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饱含热情,具有厚重的古典意味,色彩构图品位高雅,甚至作品装帧也凸显“画意”,巧妙地将摄影的纪实与绘画的诗意融为一体。

何廉有一句自勉:“为了寻求生活的真谛,我愿倾注自己全部生命和感情,跻身于生活的最底层,去观察和发现那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真、善、美。”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让家乡人最为亲切的莫过于他记录的中山风情,这些拍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像反映了当时中山建设发展的新气象与劳动者的朝气蓬勃。

袁毅平在《何廉摄影作品集》的序言中如此评价他的作品:“何廉是怀着炽热的情感去拍摄的。他以高超的技巧和浓重的‘笔触’,揭示了他们纯真善良的心灵和坚毅刚强的性格,体现了他们的真正价值。”该作品集是为1995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何廉摄影遗作展而出。1994年1月10日,何廉因病去世。

“把生命献给艺术,把艺术献给人民。”在其自知即将离世的三个月前,何廉留下这句遗墨,它也是他终生最大的愿望。友人回忆,即便入院留医,他仍不忘工作,常常在病床前召开社务会议。

创办中国摄影首个万元大奖赛

孙中山纪念堂旁的中山图片社内,何廉生前的办公室几乎一切如旧,写有“祖国颂”标签的资料册静静地立在书橱内。

1985年,本着“取之摄影,用之摄影”的办社宗旨,何廉从中山图片社取出一万元作为奖金,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政协中山市委员会支持主办了《祖国颂》全国摄影公开大赛,这是中国首个以民间经费举办的万元巨奖大赛。在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之际,它入选了“广东摄影十大全国之最”。2006年,何廉被授予纪念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奖。

史无前例的巨奖当年轰动了全国。肖柏成是本次比赛的筹委会秘书长,他回忆,“我们当时的工资每月才一两百元,国家刚出现万元户,那是很了不起的人物,而在这个比赛中获奖,你就可以成为万元户。征稿启事一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摄影家纷纷投稿。我们邀请了内地与港澳的摄影名家担当评委,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中山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英中认为,这是何廉摄影生涯中的最大手笔。“大奖提高了摄影人的劳动价值,同时也展现了中山改革开放的经济实力。”

除了一等奖奖金,一些中山企业也提供了奖品,如威力杯获得者能得到一台威力洗衣机。何廉还组织摄影家在中山采风,通过与摄影名家评委的交流,中山摄影人也拓宽了眼界。

令人瞩目的万元大奖由《羊城晚报》摄影记者蔡俊荣获得。1986年3月12日,《祖国颂》摄影作品展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康克清亲自为开幕式剪彩。

“中山摄影的名片由此打响,与外地的交流也增多了。”肖柏成说,何廉经常穿针引线,邀请海内外摄影名家与中山摄影爱好者交流。通过城市联展、相互采风,培训讲座,极大地提升了中山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水平。

“中山摄影能有今天的成绩,与何廉分不开。他除了自己努力进步,还带领我们一批摄影爱好者提高。” 李英中说,过去,玩相机的人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公子哥儿,但在何廉带领下,摄影爱好者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为社会发展服务,也转变了人们对摄影的偏见。

当下,中山摄影家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摄影协会通过举办采风、沙龙、讲座、展览等,不断为基层培养摄影人才。

中山市摄影家协会现任主席张鉴来表示:“搞摄影一定要扎根基层。何廉当年就是这样做的。”


   扫一扫看相关视频专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